起義後、選舉前:愛爾蘭1918同香港2020相距幾遠?

(圖:首屆愛爾蘭議會列席者,清一色男性,非常父權。)

經歷街頭抗爭後,再利用選舉嚟推進嘅政治運動,歷史上都有跡可尋。

1916年復活節起義失敗收場,幾百年輕壯士犧牲,抗爭領袖殺身就義,但分離運動得到愛爾蘭大衆同情。隨着政治犯陸續獲釋,狄華里拉領導下嘅新芬黨轉向建國共和,喺1918年大選大捷,獲得壓倒性73個議席,一舉擊潰本來佔多數嘅溫和派大黨愛爾蘭議會黨。

隨住1918年嘅選舉改革,選民基礎擴大,女性同工人獲得投票權,加上一戰令選舉暫緩八年、英國強行徵兵赴歐,刺激世代交替下大量激進年輕選民投票,揚棄同倫敦「又傾又砌」嘅溫和老人政黨,令第三勢力喺選舉壓制溫和派同統派。

新芬黨依照選舉宣言,奉行棄權主義,拒絕列席英國國會,並召開「愛爾蘭國會」,邀請所有勝選者參加會議。即使新芬黨奪得73個議席,其中33名勝選議員依然身在獄中,最終只有27人共襄國是,通過《國會憲章》、《獨立宣言》,自…

--

--